投名状影评

  投名状影评(一)

  江湖唯有杀伐,恩仇不会快意。战争,死伤只是数字,胜利永远以涂炭生灵为代价换取少数的利益。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百零八个人,从一个小村子出来,打仗拼命就为了一口饭吃。”在全军覆没中侥幸存活的清将庞青云,凭着好身手救了土匪赵二虎和姜午阳。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谊,在庞青云的劝说下投靠了朝廷。一个水浒传般的开头,一个近似水浒传的结局,不过,好的故事还是各有各的不同。

  几次攻城夺池后,庞青云因奸淫民女罪处死了赵二虎的两个小弟兄,并且冠冕堂皇地讲了一番不让穷人再受苦的大道理,感动得三弟姜午阳亲自砍下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的脑袋。这一套民为贵君为轻的遑论,总是残虐屠戮的挡箭牌,道德是个乌托邦,即便是仁政,也只是王道,道,路也,就是手段,不是目的。

  义是,义就是赵二虎和姜午阳这两个流氓无产者的信仰,就如赵二虎所说,没有兄弟活不下去,人无信就是畜生。他们为了最低的生存目标,为了有口饭吃而落草为寇,他们没有那么多城府和抱负,他们有最简单的快乐、豪气和温情。

  赵二虎只身进了苏州城。守城的反清头领为了弹尽粮绝的百姓能生存,为了手下的几千降兵能活命,也为了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和誓愿,甘愿一人赴死,扑向二虎的刀剑,了结了自己的性命。赵二虎背负这位头领的临死受命,要拿出庞青云从何魁那里交易来的粮食送给苏州百姓和将士,但是庞青云怎肯答应,这些粮食是他换取更大胜利的赌注,连天真的姜午阳也站在了大哥的一边。庞青云锁住赵二虎,把手无寸铁的降兵关在苏州城内,射杀殆尽。

  虽然一再陷老二于不义,但老二还是懵懂地在老大的阴谋中担心着大哥的安危、叫着“大哥”死去。天真的三弟也宁愿相信是女人乱了兄弟,等看到死去的二哥,他的世界观彻底崩溃了,虽然他非常看重这个“家”,可是兄弟乱兄弟者,必杀之!

  庞青云一再说“兵不厌诈”,他自有一套笼络人心颠倒黑白的理论,所有头头是道,都服务于他的不可告人。陈可辛说每个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大家都是庞青云。的确,每个人的经历造就每个人的生存哲学。庞青云本就是苟活,几百人的兄弟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因为装死才得以偷生。他忍辱负重铤而走险急功近利就是为了报复魁字营、镇压反清力量,一雪前耻再加官进爵,如他的名字平步青云。一个被压到极点的小树必定猛力地反弹,他把一切残忍暴虐都合理化在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中。为百姓?也许他曾经相信过。

  战争是一种政治,但不是政治的全部。庞青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的狡诈和野心在老谋深算的大臣和喜怒无常的皇室面前,脆弱得吹弹可破,幼稚得让他们大笑不止。一个大臣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扭曲自己,才适应了丑恶的政治。而他庞青云,以为夺下南京就可以被赏识,以为杀了二弟就可以被接纳,以为做了江苏巡抚从此就高枕无忧,天真,天真。就算三弟不杀他,朝廷的暗枪也早埋伏在庞青云的就职典礼上。拼命换来的战功,依然抵不过皇太后对他的一句“外人”的评价上。

  影片大部分画面灰寒、阴冷、粗犷,野战的艰苦苍凉、尸横满地,与封赏后的华贵堂皇、张灯结彩,形成了鲜明对比,穿上黄马褂的李连杰也立刻变得面目狰狞。用灰头土脸九死一生换天上人间富贵荣华,庞青云愿意如履薄冰做这样的赌博。无奈,在没落的清朝,这只能是一部悲剧的个人奋斗史。

  三位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似乎又一次印证了那个规律,把自己扮丑,才能出好戏。

  大部分戏份里,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都打上暗黄色粉底,突破以往文艺小生、优质偶像的形象,变得满脸灰土血腥,粗着嗓子,褴褛落魄,在物质欲望和精神世界中死命挣扎。刘德华的大胡子、金城武的黑耳套、徐静蕾的油脸都给人印象深刻,李连杰也以内敛深沉的表演把庞青云的大起大落表现得细腻有层次。战争场面也颇为好看,正像陈可辛说的,一场十几分钟的戏写了二十多页的剧本。认真做戏,也许是没有让我看得笑场的原因。


  投名状影评(二)

  《投名状》的世界是悲凉而绝望的,与80、90年代恣意挥洒的港片截然不同,影片沉着内敛的气息给人带出一种别样的震撼。陈可辛通过灰暗的色调、富满悲情的弦乐以及荒凉残酷的战后场面,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失落感。许多场景以及事件背后都伴有一段画外旁白,不过这个旁白并非来自于一个隐藏在银幕背后的、无形的全知叙事人,而是出自影片中一个有形的人物:影片的主角之一,姜午阳。

  陈可辛造就了一种别致的叙事方式,姜午阳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尽管从视听方面看来,姜午阳这个角色似乎无所不在,但作为一个人物化的叙事人,他不可能获得全知视角,从本片的构架看来,也不可能出现一个洞知一切的人物,因此,姜午阳的旁白只能作为他个人对事件的阐释、推论和臆测,他的观点,也就不可能是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陈可辛构建了一种有别于以往一根筋式的国产大片的戏剧模式,让人眼睛一亮。在视听方面,影片的开头字幕实际上起到极其简洁的叙事功能,避免了国产大片常犯的视象重复毛病。黑泽明式的战争场面,荒凉的战后景观,配上忧伤的大提琴、律动的钢琴、雷动的战鼓,传达出一种无可避免的悲情。

  这是一个从开头就可以预知结局的故事,庞青云、赵二虎以及姜午阳三个性格迥异、有着不同追求和人生观的角色走在一起,本身就注定不会有完满的结果。从战场的尸体中爬出来的庞青云,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看来,他是现实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忍杀戮令人侧目,他把两位结拜兄弟玩弄于鼓掌之间,庞青云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兄弟、尊严以及爱情。他机关算尽,终究没有料到,自己也无非别人手上一颗用完即弃的棋子罢了。赵二虎的悲剧来自于对兄弟情谊的执着,他相信承诺,相信责任,而在那个背信弃义的时代里,这注定只能被人利用和玩弄。他给不了莲生应有的幸福,也兑现不了对兄弟的承诺,至死都对庞青云的背叛毫无知觉,可悲可叹。

  相对于两人,姜午阳显得较生涩,或者说他仍然是个有待雕琢的对象,一开始他崇拜庞青云指点江山的魄力和统筹能力,但在事情的发展中,他开始逐渐怀疑,直至最后反目成仇。但姜午阳依旧无法摆脱固有的局限和天真,他未能真正理解庞青云的抱负和真心,误以为是红颜祸水,他以为杀了莲生,就可以让兄弟重归于好,所以直到最后,他都未能了解庞青云的真正死因。陈可辛高明的用一场表现三兄弟情义的戏剧,来反讽三人之间的误解和疏离。人生如戏,可叹人生不是戏。挣扎在乱世里的人们,谁是谁的棋子,谁又是真正的胜者?当沾沾自喜地沉湎在自认为成功的喜悦之时,是否记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影片的镜头处理别开生面,除了通过戏剧与现实战争的切换来推进事件发展之外,那场兄弟之间的嬉戏场面与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情节交互切换的蒙太奇剪辑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间传达出来的反差效果令人难忘。攻打苏州城的细节是影片最耀眼的亮点,陈可辛通过不同角度,呈现出城内与城外一个共同点:对战争的疲惫、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个苏州城形同囚笼,城内如此,城外亦然。不过,接下来的那一场血腥屠杀,扑灭了战乱人们对生命的最后一丝企盼……


  投名状影评(三)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之为“悲剧中的悲剧”,不只由于著作集中描写了一个钟鸣鼎食的高家大族的无情败落,更是在于其中一个个悲情人物的接连死亡。美丽的生命在正常的现实中却无情地遭受毁灭,那种无奈的生命逝去对于人类而言总是最具心灵的震撼与冲击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死亡才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必须是死亡。

  《投名状》便是一部从头至尾都充满着死亡的悲剧性质的影视作品,整部影片从布满兵将死尸的的战场进入拍摄镜头,直至姜午阳以“刺庞青云者,姜午阳也”的一声悲情的吼叫而结束。可以说,《投名状》这一部影片整个都充斥着一种沉郁和压抑的气息,不管是人物的命运,还是情节的基调,不管是影片的色调,还是背景的音乐,统统都是低沉的。漫天的乌云、冰冷的武器、殷红的鲜血、飞扬的黄沙、遍野的死尸,血腥通过感官直接刺入观众内心。但是低沉并不是沉闷,低沉的气息中隐藏的是一股股悲情的暗涌,在不断地涌动和冲击着,冲击着我们的神经,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这一股股悲情的暗涌的形成源自于剧中一个个主要人物的死亡,死亡是人类不愿接受且又无法摆脱的结局,所以人类注定要承受死亡带来的巨大阴影。而《投名状》等作品正式借人物在正常的现实中的无奈死亡来使作品蒙上一种极具悲剧的情感色彩。

  《投名状》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悲壮的战争场面不断回响着冷兵器穿透人身的“刺刺”声,死亡也在不断的上演。这样的死亡尽管惨烈,但却不足以使人产生真正的震撼。因为战争必须有对立,战争也必须会有死亡,这样的现实只是无情却并不无奈。真正的悲剧是影片中精心设计的主要人物的死亡结局。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最终都以死亡而告终,而且他们的死亡都是在正常的现实中造成的。所谓“正常的现实”,就是没有地震飓风般的天灾,也没有奸臣小人式的人祸,现实中的一切都是正常且合理的。然而就在正常而合理的存在条件下,主人翁们由于各自人生理想的选择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让原本彼此并无利害关系的民运交织到了一块,并在各自人生选择的坚持中相互碰撞着,愈演愈烈,酿造出了一出出无可奈何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是一种无奈的痛苦,一种痛苦的无奈,所以是人生悲剧之最。

  《投名状》主要是围绕庞青云、赵二虎和姜武阳三兄弟之间的故事展开的,在他们之间还夹着二嫂莲生这一角色。有人人为莲生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其实恰恰相反。莲生这一角色的设置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正是有了她的加入才使得庞与赵之间命运的交织纠缠地更加死牢,彼此的矛盾冲突也由此升级,最终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庞赵之间的关系终于恶化至极端。随着庞赵关系的恶化,原本命运纠合在一起的其他人也陷进这个命运的漩涡里,各自生命便在急速旋转纠缠中毁灭。

  虽然《投名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以死亡的悲剧收场,但是在剧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奸恶的势力,不存在所谓的坏人与好人的正反角色的区分,至少在主要角色上看来是这样的。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故意伤害的情况下,由于各自人生道路走向的不同而不得已间造成了彼此的伤害,生命的毁灭,这是作品使观众产生震撼的原因,《投名状》悲剧结构设计的成功的地方。

  大哥庞青云是清廷的一名将领,他心中的追求是能够封疆列土,守护一方百姓,能够名垂青史,光耀百代千秋。因此,在庞青云心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他讲求的是谋略,实行的是征战。而赵二虎是一个为求温饱的农民沦落而成的土匪,他本身便受到小农经济的局限,带有朴素的民间情愫。在赵二虎这么一个大汉的眼里,兄弟间的义气是高于其他一切情感的,所以他讲求的是生死与共,实行的是共同进退。姜午阳和赵二虎在思想观念上是基本一致的,也是义气至上的好汉,唯一不同的是姜午阳在性格上没有赵二虎的鲁莽,而多了一份沉着。作为赵二虎妻子的莲生样貌较好,七岁被卖到扬州当雏妓,从小被教导琴棋书画,当年幸得赵二虎把她从妓院救出来,从此跟随了他。可是面对目不识丁的赵二虎,她始终无法付出真心的爱。直到遇到了庞青云,唤醒了她心中深埋已久的爱情,从而也使她陷入了面对两个男人中间左右为难的境地。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和莲生都各自有自己的心中的追求,有各自坚持的理想,这原本只是平行的几条人生道路却由于“投名状”这一个契约式的结义而交错到了一起。“投名状”的确立使庞、赵、姜三人成为结拜兄弟,莲生也由此成了他们兄弟关系网中的一段连线,交织在一块。然而,庞、赵、姜三人的命运也正是由“投名状”而走向崩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所以在他们心中的各自有一份“投名状”。庞青云是政治的,所以“投名状”对他只是为获取东山再起的资源而付出的廉价成本,基本是用权宜的感情维系的无本生意。当然,庞青云对于二位兄弟也并非毫无感情,只是这个感情的成立,以不危害他的个人大计为前提。谋杀二虎,庞青云也是痛苦难忍,可是他始终认为“我这样做……是对的!”

  因为对于一个政治野心家来说,“心中的大事”才是至上的。所以,在痛苦的权衡中他只能选择放弃兄弟,甚至他所爱的女人,去成就前程和大业。但对赵二虎和姜午阳,“投名状”却是行为的法理基础和精神支柱,为了它可以舍生忘死,赵二虎还为此甘愿屈居老二。所以在他们两人心中,不管是“外人乱我兄弟者”还是“兄弟乱我兄弟”,都“视投名状,必杀之”。在赵姜两人心中,兄弟的情义必须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外人乱我兄弟者”总是比“兄弟乱我兄弟”容易处理的。所以当庞青云要谋杀赵二虎的时候,姜午阳情愿相信是由于莲生这个“外人”的怕坏导致的,所以无论姜午阳有多么不愿意杀死他所敬爱的二嫂,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下手。然而,姜午阳的痛心下手并无法改变庞青云要杀赵二虎的决定,赵二虎还是在庞青云所精心设置的圈套中,怀着无法拯救大哥的痛苦心情悲惨的死在飞箭之下。随着赵二虎的惨死,“投名状”的终极约定也随之产生效应。只有实行血的报复,才能实现患难下为了生存而结盟的誓言。于是,在姜午阳心中,庞青云是背信弃义的叛徒,必须将其杀死于刀下。“刺庞青云者,姜午阳也”,最终姜午阳高举尖刀的表演诠释了投名状的契约效力,宣示了投名状的严肃性。至于屋脊上伸出的那根枪管,只是在“投名状”之外去讽刺在黑暗官场中争名夺利的愚蠢,这不是我所要去认真探讨的了。

  总之,在我看来整部作品都是充斥着死亡的,以死亡体验的主线贯穿全局,可谓是阴霾阵阵,死气逼人,从而用死亡来诠释人生的悲剧色彩。因为人类正是有了对死亡的意识,人类意识中具有本能性的悲剧意识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观后感排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