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一)
在2000年纽伯瑞金奖的这套书中,我第一眼就挑中了《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这本书,因为书名特别吸引我,看了一会儿,就爱不释手了。
主人公巴德在他才6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也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寄养家庭的生活让他实在不能忍受。他决定出逃,去寻找他的父亲。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父亲是谁,但他认为妈妈留下的传单上有线索,一定可以让他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不管是饥饿,还是恐惧……小小的巴德历经挫折,最后终于找到了关爱他、呵护他的父亲。
虽然巴德的童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是作者在描写让人担忧的情境时,也不忘用幽默的笔调。人物性格的鲜明丰满,使得讲巴德的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读者手不释卷,乐在其中。作者以及其生动的幽默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孤儿找到温馨家庭的感人故事,让我总想把故事情节大声地念出来,牢牢地记在心里。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二)
这本书书名有些怪:巴德!不是巴迪?这本书的主人公在向别人通报自己的姓名是总这么说,弄得别人以为他的名字就是巴德--不是巴迪。实际上在英语习惯说法上巴迪就是巴德的爱称,但为什么主人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不是巴迪”呢?原来这是把的母亲让他这样说的,巴德的母亲告诉他,他本来应该有一个爱称,但巴德这个名字却不能有爱称。巴德的意思是嫩芽,将要发芽开花。妈妈的话富有诗情画意,她说:“它在等待着张开,被世人看到。”而巴迪就是一只小狗的名字,不但如此,巴迪还是日常口语里“伙计”,“哥们儿”的,妈妈对他说,不是真朋友的人在利用他的时候就是这么称呼他的,所以,妈妈嘱咐他,无论如何不要别人称呼他巴迪,因此他如此坚决扞卫自己这个没有爱称的名字,倒不能说他有多么孤僻多么不合群。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寻父,文学史上这方面的作品也不少,或者寻父,或者寻母,也有寻儿女或兄弟姐妹的,总是先给人一个大大的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
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便是要经常去同祖父祖母,爸爸妈妈谈谈,发现且记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靠着把他们的故事变成活的记忆,你能使他们,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永恒。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这本书获得了美国的“纽伯瑞”大奖。描写了一个叫巴德的小朋友,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他受不了在“儿童之家”的生活,于是逃了出来,决定去寻找父亲。母亲生前没有告诉他父亲是谁,但他认为母亲留下的传单中一定会有线索。不管是饥饿、恐惧,还是“吸血鬼”都阻止不了他。经过了重重困难,他终于找到了关爱自己的亲人。
古今中外,有许多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凡事想做成功一定要坚持。看!巴德就是坚持下来才找到亲人的;愚公是坚持下去,并让子子孙孙都坚持下去,最后把门前的山都移了;还有唐朝诗人李白亲眼所见的“铁杵磨成针故事;还有“滴水穿石”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我的座右铭就量:做任何事都一定要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