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一)

  读《论语》,频有感触,目前,我们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是学习的西方管理办法,这与我们自身的传统思想并不十分相符,造成了制度难以深入人心,上级和下级明显对立,计划的执行花样百出,个人实际行为与理想愿望背道而驰。虽然我们应该认真地吸取西方成熟的管理经验,比如科学、法制、民主、人本等普世理论,同时也不能忘记从我们自己传统文化里寻找一些智慧的源泉,这样才能破解一些西方管理上不会遇到的难题。

  《论语》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思想出发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规劝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启发你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而西方的《圣经》谈到这一思想时讲:“把你喜欢的给别人”,直接把应该怎样告诉了你。对于我们而言,《论语》既是国人为人处事的伦理之道,如官本位、中庸保身等,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根源,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办法,虽然它不像西方管理理论那样直白,但借鉴《论语》的智慧,可能更符合中国人的心智习惯。

  “仁”,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就是以仁爱之心待人。作为企业,要想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应把仁爱之德施于大众,真诚、友好地对待别的企业或客户,加强沟通、理解和联系。作为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并依靠员工办好企业,在和谐中追求卓越,或在卓越中追求和谐。企业内部每个部门互相体谅,要了解别人,做到知彼,又要反省自己,做到知已,而不怨天尤人。每个人遇事能够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之心,由我及人地想一想,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和谐包容企业文化环境。

  “义”,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虽然不是今天科学意义上的标准,但对我们理解“义”与“利”还是很有帮助的。《论语》并不一概地反对利,它强调的是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求利,反对的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甚至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在《论语》看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确立“义利合一”的方针,这才是企业致胜的法宝。

  “礼”泛指各类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同样不是今天法制意义上的规范,作为企业,应以“礼”来规范其行为准则,这是管理企业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代企业内部应有明确的分工,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无论是对直接或是间接面对公众都要恭敬、诚恳、有礼貌。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只有采取以礼相待,热情周到的策略,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肯定和赞誉,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由此才可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

  “智”,指的是聪明智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要靠人才,靠科技创新方能制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开创名牌事业,增强综合实力,就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首先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次是加强全体职工素质的培养,培养一批有头脑、有智慧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得不断学习,将学到的东西经常投入现实中去。

  “信”泛指诚实不欺、讲信用的品德。取信于民,企业就稳定、发展;失信于民,企业就难于有立足之地。管理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管理好别人,首先管理好自己,要正人,首先正己。要使员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业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克制私欲。三要“不骄”,在企业取得一定绩效时,不沾沾自喜。四要“宽众”,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孔子以和为贵的思想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强烈的冲击,改革开放时期,又受到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涤荡,在现实生活中,“小人”常常是社会的赢家,“君子”往往吃亏,但能成为一名君子,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追求。所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良心标准,做自己的君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回过头来,静下心来读一读《论语》,显得尤为必要。

  的确,《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不读《论语》,就很难理解中国社会的某些现象。同时,也不要把《论语》过于神话,那毕竟是2500年以前形成的一些思想,不可能解决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更不能把里面某些迂腐的东西,拿出来指导化解目前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正如鲁国平所言,儒家文化在今天就像一个刷锅的刷子,刷锅的确不算难用,但非要用它扫大街恐怕效果不佳。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二)

  我们从小都在读论语,孔子的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所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可视为“仁”的根本。可我却觉得,“仁”的根本不应该就只有这些,那对待老师呢?对待朋友呢?所以,“仁”指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

  我们也在学习孔子的那句话:“知之是知之,不只是不知,是知也。”可是又有谁留意过孔子的那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也就是:对待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顺着当政者所指点的路线去走,但不可以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这样走。这不是又和他的上一个思想相互矛盾吗?呵呵,看样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孔圣人也会啊!怪不得大部分统治者要信奉儒家学说了。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论语是孔子语言的精髓,甚至是中文的精髓,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还是得细细品啊!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三)

  我们学校是一个经典古诗文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了:《三字经·弟子规》····我们现在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了《论语》,这本书写了许多篇值得我们学习的话,其中我最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唐玄宗时李林浦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个人品德败坏,凡是才能比她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击。对唐玄宗他又开始讨好卖乖。有一次,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那就可以为国家增加财富。”李听了,赶快向皇帝报告,建议开采。唐玄宗听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却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还是不要开采了。”唐玄宗听了他的话,以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对李适之却疏远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联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脸红了。因为在上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语的对弟弟说:“今天你让我吃一个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包,你让我吃个糖呗!”,弟弟听了,把糖给了我好几颗。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所以我什么也没有给弟弟买,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但这一次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我就再也不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不再花言巧语了!

  我一定坚持把论语读完,在把我的坏毛病改掉!

读后感排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